孟加拉 比哈爾人

       孟加拉是印度次大陸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十三世紀改信伊斯蘭教。十八世紀成為英殖民地,被納入印度,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開始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長期糾紛。二戰結束後,印度獨立。而當時英國駐印的總督蒙巴頓按境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分佈,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於是留在印度境內的穆斯林就大批遷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則遷往印度,兩國開始分治。1947年的印巴分治,把孟加拉分割。西孟加拉歸印度,東孟加拉(亦即東巴)歸巴基斯坦。而印度比哈爾邦內,那些講烏都語的比哈爾穆斯林,就移到當時的東巴(即今的孟加拉),後來東西巴發生內戰,而當時住在東巴的比哈爾人,因為來自印度,故在內戰期間就支持西巴。(主張堅持統一,以喀拉瑞為首都,及採用烏都語為巴基斯坦的國語等意見) 1971年,東巴獨立成為孟加拉國,而這些比哈爾人就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惡運,他們成了不受歡迎的人,沒有身份,被稱為 「上不了岸的巴基斯人」。大約有二十五到五十萬的比哈爾人住在六十六個集中營,由於沒有身份,許多都沒有工作機會。 這些沒有身份的比哈爾人,不論在孟加拉或巴基斯坦,都享受不到教育、職業訓練、政治、醫療照顧、遊行等權利而被歧視。想一下,孟加拉及巴基斯坦都可算是世上的窮國,而比哈爾人是窮國中的窮人。 人們可以為住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的比哈爾人做些什麼﹖許多關注人權的機構,稱這是人權長征的個案,三十多年了,仍沒有曙光。



求主興起在這兩個國家的基督徒,興起發光,正視這班貧窮、受壓迫的比哈爾人的需要,把希望帶給他們。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約13:14) 為客人洗腳,是耶穌時代中東一帶的習俗。洗腳是低賤的工作,通常由僕人來做的,或是門徒替老師做。但耶穌特意在最後晚餐前為門徒洗腳,為要立下一個謙卑服事人的榜樣。耶穌要門徒明白在神的國裡,大家應該彼此切實相愛、彼此服事,正如耶穌曾說過 ﹕「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太20:28) 最後,祂在十架上展示了這份無私的犧牲、愛心服事的最高典範;我們作祂門徒的,更應以主為榜樣,跟從祂的腳蹤。



我們不但要彼此洗腳,彼此服事,更要懂得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