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暴力真能遏止犯罪?

宣教士傳記(一)法蘭克‧勞巴赫 Missionary Biography, Frank Laubach

整理:穎穎資料來自

Are the Philippine Islands at a Turning Point? — by Keith Carey

       菲律賓(Philippines)由7,000多個島嶼組成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眾多南島民族帶來了馬來文化西班牙人、美國人、日本人相繼留下他們的痕跡宗教與貿易發展使印度、中華與伊斯蘭文化紛紛在此落地生根今天在馬尼拉街上三輪車、公車等公眾交通工具永遠都能夠塞入超乎想像的人數人與人毫無縫隙地貼近著強烈感受彼此的體溫、聲音與氣味正如在菲律賓的生活要有敞開的心胸來包容不同的人群文化恰恰這是菲律賓長久以來最脆弱的防線

菲律賓( Philippines) 是東南亞一個群島國家, 分為北部的呂宋島( Luzon) 、中部的米沙鄢群島(Visayas)和南部的棉蘭老島(Mindanao)三大島群。最大島為呂宋島,首都馬尼拉(Manila)在此島。史前的尼格利陀族(Negritos)可能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隨後有南島的民族遷徙而至,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又受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眾多的種族與文化,使用超過八十多種語言,加上英語及西班牙語兩種殖民語,還有移民各自帶來的母語,那麼多語言卻不能讓人好好交流。菲律賓這一路走來並不平順。16世紀,被西班牙人占領,展開長達三百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經歷了西班牙革命、美西戰爭及美菲戰爭之後,菲律賓依然是美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輪到日本占領他們。好不容易終於獨立了,又經歷1972年到1986年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政權的戒嚴時期。直到今日,若有人與政府持不同立場,還是有可能被視為共產黨叛軍而遭到迫害,結果共產黨叛軍只能透過暴力來實踐他們的理想,導致今天菲律賓仍受共產主義叛亂分子的威脅。另外,棉蘭老島的穆斯林與天主教徒為主的政府長久互相為敵,各自組成軍隊,不停激烈交戰。

貧窮與毒品在經濟方面,菲律賓曾與日本、緬甸同屬亞洲最富國之一。很可惜動盪的政局、嚴重的貧富差距、根深蒂固的貪污問題及長年欠佳的治安,阻礙了國家發展,貧窮隨之而來。今天,全國1/3人口處於貧窮線下,多數資源只流入少數家族的口袋。菲律賓人口高達1.1億,擁有龐大的青年勞動力,但國家就業機會有限,人民只能到別國謀生,以家庭傭工為最主要職業,也有當性工作者的。在馬尼拉有超過400萬人口居住在貧民窟, 其中最擁擠的湯都區( Tondo) 內有一座斯莫基山(Smokey Mountain),其實那是一個大型垃圾堆填區的俗稱,由堆積如山和燃燒垃圾時發出的煙燻而得名,而這地方卻是近3萬個貧民的家。諷刺的是,另一端卻是號稱「菲律賓華爾街」的馬卡蒂(Makati),擁有最好的夜店和奢侈品店。正是如此嚴重的貧富差距,導致很多社會問題滋生。其中一個與貪窮息息相關的嚴重問題,就是毒品泛濫。菲律賓位處東南亞核心位置,不幸成為金三角(緬甸、柬埔寨、泰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不同亞洲市場的毒品中轉港;加上菲律賓島嶼眾多、海岸線繁雜,毒販輕易就可以上岸落貨。久而久之,這裡成為了毒品運輸場。菲律賓曾經是全球服用「安非他命」(當地人稱Shabu)最多的地方。不少貧民在頹廢中嘗到了容易取得的低價毒品,成為他們苦悶生活的解脫品。這些以毒品麻醉自己的人,何嘗不是問題社會的受害者?

自從西班牙殖民以來, 大約有

10、20個菲律賓家族幾乎掌控了所有政治權力。這種情況在獨立後不只沒改善, 反而更加嚴重。1986年,人民終於成功推倒獨裁者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但換上了艾奎諾夫人(Mrs Aquino),政權仍集中在少數精英手上。過去,正是這些贓汙狼藉的精英,把菲律賓推向今天的頹風。人民對這種情況感到厭倦,極渴望一個能帶來改變的新政府。

2016年, 曾擔任棉蘭老島最重要的城市達沃市( Davao)市長二十多年的羅德里戈‧ 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成為了人們的希望。棉蘭老島本是一個族群關係、政治秩序與治安都十分惡劣的地區,但杜特蒂以強勢、高壓的統治手段,竟使它成為「菲律賓最安全城市」,難怪人民會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杜特蒂上任後,發動所謂的「毒品戰爭」,宣布任何人都可以動用私刑處決吸毒者或毒販,也公開鼓勵警察槍殺犯罪者,不必受法律制裁。從那時起,菲律賓便向暴力與施虐敞開大門。杜特蒂披著「毒品之戰」的光環,將國家一步步推向大規模的暴力漩渦中。過去兩、三年,警察、民間治安隊和市民的緝毒行動,已導致無數人死亡,其中多數是來自貧民窟的低端毒品用家和低層販毒者,更有不少平民無辜中槍。起初,飽受高犯罪率之苦的菲律賓人對杜特蒂這種「非法正義」所展現的效率十分欽佩,親切地稱他為「杜特蒂哈利」(Duterte Harry)(注)。然而,這種無須承擔法律責任的暴力,等於直接鼓勵民間私刑,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不僅吸毒者遇害,任何人都能殺害他所憎恨的人。根據「人權觀察」,至今遇害的人數已超過1萬人,所謂的「毒品戰爭」甚至已經擴大到殺害維權人士與記者。司法的失效只會滋生更多暴力行為,最終情況將會失控。事實上,在棉蘭老島的塔古姆市(Tagum)已有失控的例子:當地政府設獎金鼓勵警員處決歹徒,包括街頭的孩童。從此殺人成為警察賺取獎金的方式,最後連警察也成為被謀殺的對象,全城陷入複雜的暴力問題。還有,菲律賓政府曾轟炸一座清真寺,以報復棉蘭老島的穆斯林武裝分子摧毀一座大教堂。如果連政府都採取如此激烈手法,難道犯罪分子不會如法炮製嗎?輕而易舉地殺害生命,是否真能遏止犯罪?明顯的,暴力只會製造更多暴力,豈能帶來和平?

注:電影《緊急追捕令》(Dirty Harry)中一名視法律為無物的警探。

廢墟中一道美麗的風景自從1949年獨立時,棉蘭老島的穆斯林便渴望能成為獨立國家,然而情勢不只沒有如他們所願,反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來自政治強勢的天主教徒為了自己的利益,奪取他們的土地,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長久以來,政府部隊與伊斯蘭分離主義分子不停交戰,政府殺得越多,他們就越認為自己的激烈行動是正當的,結果助長了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的滋生。

2017年5月,菲律賓南部城市馬拉維(Malawi)爆發軍事衝突,武裝分子和伊斯蘭國(IS)勾結占領了馬拉維。菲律賓軍方所採取的戰略就是摧毀馬拉維,每天至少進行兩次轟炸,雙方展開長達5個月的戰鬥。在這期間,恐怖分子襲擊了馬拉維市的聖瑪麗大教堂,幾近瘋狂地縱火焚燒、嚴重破壞和褻瀆大教堂,甚至將信徒和神父扣為人質。當戰鬥終於結束時,馬拉維成了廢墟。主教埃德溫•德拉本涅阿蒙席(Edwin Dela Pena)回到成了廢墟的大教堂,沒有指責、沒有埋怨,他發起了「援助馬拉維」的項目,說:「重建大教堂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打造和平,促進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和解。」當時響應主教的除了信徒們,有更多志願者是來自馬拉維的年輕穆斯林。這些不同宗教的人,一起深入飽受戰爭影響的社區,向家園被毀的人提供幫助和安慰。他們,成為廢墟中的馬拉維一道最美麗的風景。或許無人能阻止所有暴力行為發生,畢竟總會有極端主義者為了利益殺害和毀滅他人。但如果有更多人選擇走更公正、和平、良善的路,情況會否有所不同?如果給予棉蘭老島某種程度的獨立,會否讓該地減少機會滋生恐怖分子?政治沒有一定的解答,但是訴諸暴力就可能導致更多暴力。只有愛、和好才有可能扭轉混亂的局面。

活出神國度的愛與和平菲律賓是天主教國家,天主教徒占人口83%;基督新教占人口的9%,是菲律賓成長率最高的宗教。而伊斯蘭教集中在南部棉蘭老島,只占人口5%。很多人問:「菲律賓不是天主教國家嗎?為什麼還要來這裡宣教?如何為他們禱告?」宣教士洪英全指出,關鍵在於有沒有「重生得救?」很多菲律賓人並不知道自己信什麼?不少人一生只進去教堂3次,就是出生、結婚和死亡時。因此,菲律賓的宣教重要性在於帶領人真正「重生得救」。本月當我們為菲律賓未得之民禱告時,也要記念這片上地上眾多的天主教徒和基督徒,只有「重生得救」的神國子民,才能在這片訴諸暴力的土地上,活出神國度的愛與和平,成為菲律賓的光和鹽。

宣教士傳記(一)法蘭克‧勞巴赫 Missionary Biography, Frank Laubach

你認為自己是右腦發達,還是左腦更好使的人?一般左腦負責處理問題、分析;右腦則處理創造和情感。今天我們要讀一讀棉蘭老島的宣教士法蘭克‧勞巴赫的故事,他是一個能平衡使用左右腦的例子:他會用左腦開發一個學習閱讀的系統培訓方法;右腦的發達又使他是一個在靈裡特別敏銳的基督教神祕主義者(Christian

Mystic),願意竭盡所能為主而活。法蘭克‧ 勞巴赫來自賓夕法尼亞州( Pennsylvania) 。他曾在普林斯頓(Princeton)、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等著名學府深造,並於1915年獲得博士學位。法蘭克和妻子艾法‧愛莫林‧西里(Effa Emaline Seely)受美國公理會差會(American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差派,前往菲律賓服侍。他們在棉蘭老島服侍的對象是馬拉努人(Maranao People),幾乎全部是未聽聞福音的穆斯林。在服侍過程中,勞巴赫意識到有兩個重要問題需解決,他經過14年的努力鑽研,才找到解決的方法。(續)



天父,祈求聖靈向今日的菲律賓工人顯明哪些事情需要更新的事,使神的國度得以擴張,使基督的名可以在走失的羊群間得到榮耀。「願他們早日得著從神來的恩惠、平安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以此經文為今天在菲律賓每一個未信主的人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我屬我的良人,他也戀慕我。歌7:10

戀慕--teshuqah在聖經中一共只出現3次,每次都讓人看到關於「戀慕」不同的層面。同一個字有時用來描述正面的情感,有時用來表達負面的狀況。這節經文中teshuqah描述強烈渴望戀人觸摸他,期望彼此在肉體上能享受歡愉的親蜜接觸。創3:16同一個字,卻帶來一個咒詛。神說夏娃會戀慕丈夫,可是亞當卻要轄制她。原本帶給雙方享受和歡愉的戀慕,反而成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失望。在創4:7中的teshuqah更糟糕,說到罪要戀慕你,罪強烈渴望把人拖入它的陷阱中,表達激烈的欲望好像吼叫的獅子,要尋找可吞噬的獵物。以上3處經文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描述一種強烈的渴望。如果只看雅歌的經文,我們可能會以為戀人間只要有強烈的愛慕,就足以合理化這關係。然而,看看創世記其他兩節經文,就明白teshuqah可以用來描述愛情、咒詛或陷阱,單有強烈的感情並不足以決定你是否走在神的道路上,還需要留意其他的東西才能夠遵行神的旨意。

本期的每日讀經靈修,內容採用自TODAY’S WORD 2009 A Devotional based on the Greek and Hebrew texts Written by A. J. Moen, Ph. D 可上網訂閱 http://www.atgodstable.com 本刊經文取自和合本修訂版,若有使用其他聖經版本則會特別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