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回教徒的今與昔(二)

       英國的影響 ﹕英帝國改進了這個次大陸的基礎結構和政治體系,目的當然是使印度成為一個富饒,對宗主國供獻良多的殖民地。諷刺的是,英國的教育系統造就了很多傑出的領袖,他們成為印度在一九四零年代獨立的主力。在英國統治的後期,有一個很值得記述的政治人物,就是穆罕默德阿里吉諾 (Mohammad Ali Jinnah) 。吉諾在英國研習法律,十分佩服英國的政治制度,期望提高印度人的國家觀念和聲望。為了達到目標,他投身政途,起草「十四點宣言」,建議聯邦制,為少數民族爭取權益。他用了很多年的時間,為印、回雙方教徒能合作、共同自治而奔跑,被稱為兩方的「大使」。一九三零至三二年間,他在倫敦主持雙方領袖圓桌會議,試圖解決雙方歷代間的衝突,可惜失敗了。不久,他受回教詩人哲學家穆罕默德伊克巴爾 (Mohammad Iqbal) 的影響,把原來的構想應用在建立巴基斯坦回教國上,他現在被尊為巴基斯坦之父。在爭取脫離英國獨立這件事上,回教徒和印度教徒曾經一齊共同努力。起初看起來,他們是可以繼續友好合作的,而且印度獨立初期的憲法,更史無前例地,給予回教徒同樣的法律權力。

      印回衝突再起 ﹕ 可惜,兩族間衝突很快再起,最後演變成分裂。數以萬計的印度教徒從巴基斯坦搬到印度,回教徒則搬到巴基斯坦。期間的流血事件十分駭人。由於幾世紀來,兩族人都把對方的惡事教導孩童,加上那些激進的印度教徒為了要使印度教成為國教,就認為回教徒是非除去不可的攔阻,其結果是無窮無盡的仇恨和苦難。今日,激進派的勢力比以前更強盛,他們煽動印度教徒,對回教徒使用暴力,逼迫他們離開印度,造成兩族間的暴動和殺戮。在這樣的環境中,回教徒當然要爭取和保護他們少數民族的地位。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他們的政治目標,純粹就是要求避免印度教徒的侵襲。

      耶穌講了很多有關饒恕的事。若有人打你的右臉,就連左臉也由他打,警告門徒要避免報復帶來無止盡的仇恨。祂要彼得原諒對頭七十個七次,祂是教導他們無止盡的寬恕。祂在十字架上說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祂為我們留下了榜樣。今天,印度的回教徒就沒有這樣的指引,他們的生活充滿了恐懼,幾百年來他們也沒有饒恕。這是多麼沈重的擔子﹗



這個月我們為印度境內的回教徒禱告,求主保護他們免於暴力和不公義,更重要的,求主讓他們領會基督所教導的饒恕的真正意義。

       「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祂本為善,祂向以色 列人永發慈愛。」 (拉3:11) 以色列人背棄神,因此神把他們逐出應許之地,不過,神並不因此滅絕他們,要他們死在巴比倫。相反,祂為他們安排了回歸的道路。以色列恢復敬拜生活的第一道難關,是那回耶路撒冷的八百哩路程;第二道難關是建祭壇的工程,這兩道難關他們總算克服了,所以當他們立了聖殿的根基的時候,便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被擄七十年,這是以色列人第一次唱出讚美之歌。 被擄巴比倫,是象徵被罪惡捆綁,如今的拯救,不但是民族的解放,更表示神已經赦免了他們,把他們從罪惡的刑罰中釋放出來,難怪以色列人要高聲讚美神。



讚美神是我們體會神的福氣後的自然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