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難民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瓦解,而原屬土耳其的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地區則交由英國統治。期間,除了巴勒斯坦外,其他都紛紛獨立,因為英國要按照1917年的決定,支援在巴勒斯坦地建立一個猶太國。這當然令到巴勒斯坦人不滿,因為不能像其他地區般獨立,而且由於二戰期間的大屠殺,猶太移民在1922-1947年間大量湧入,令巴勒斯坦猶太人口激增;這開始了雙方的衝突。聯合國在1947年11月29日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將巴勒斯坦分為兩個國家。以色列佔55%,巴勒斯坦佔45%。以色列接受,但阿拉伯各國不接受。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立國,在宣佈建國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對她發動攻擊。引發了幾次的中東戰爭。連年戰爭的後果:約三萬以色列人,和十多萬阿拉伯人在戰爭中傷亡。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78%領土,數次戰爭期間,大量阿拉伯人逃離新成立的以色列國,居住在聯合國難民接濟工程處建立的難民營和週邊的地帶,稱為巴勒斯坦難民。戰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債台高築,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以色列則全民皆兵,打亂了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巴勒斯坦難民是全世界最大的難民群,數目多達五百萬人,分散在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埃及和加薩走廊。那些住在約旦河西岸的難民,主要集中在加沙地帶,為期已達五十多年,難民經過二三代生育,人口已高達六百萬,過著窮困生活,也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事實上,他們的難民身份,令他們異常地困難,例如在黎巴嫩,四十萬的難民,他們不能有財產,沒有健保,不可以隨便離開難民營。最近才批準難民可以工作,但又不能從事個體經營的職業,如法律、醫療等。這一切都令難民要求返回家鄉,及要求補償,但以色列國不肯接受,因為這會令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人口的優勢盡失。
一天三次--哀聲悲歎 hamah (一) 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聲悲歎.他也必聽我的聲音。〈詩55:17〉 我不是感性的人,生性如此,我的掙扎是在頭腦裏發生的;那就是說,當我流淚大聲哭泣時,事情肯定已很糟了。你也許像我,也許不像我。你也許像大衛,一天三次在神面前大聲哭泣,你的感情也許比較容易流露出來。禱告能容納這一切,最要緊的不是多少的問題,而是多強烈的問題。這是存在hamah這字背後的概念,它在聖經出現三十四次,表示最強烈的感情,結果情緒爆發出來。當生活使我們招架不住,我們剩下的力量,只能發出的痛苦聲音就是這種禱告。 不用擔心,神是最傑出的翻譯員,祂瞭解每人發出的呼喊,即使那只是天然的感情而已。 我們可能曾感受過類似的痛不欲生,這時的禱告,讓我們謙卑地跪下來,因這些都是有關倚靠與信靠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