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烘培蛋糕下一代中國宣教的模式

宣教士傳記(一)揚天民 Paul Hattaway, missionary biography

文:穎穎

部分資料 Of Running, Baking Cakes, and Chinese Mission Efforts — By Tom, a friend of China



       有一次,來自西方的宣教士湯姆在泰國參加一個宣教會議。一天早上,一位中國牧師和他一起晨跑,後來才知道這是牧師近年來第一次跑步。

後來,這位牧師告訴其他參加會議者:「說真的,其實我不太有把握自己能否堅持跑到最後。那天湯姆跑在我前面,他控制著自己的速度,好讓我可以一步一步緊跟著他跑。我專注盯著他的腳步,他往前我也跟著往前。一開始湯姆跑得很慢,我才跟得上;漸漸地他加快速度,此時我已掌握到那節奏,也可以跟得上他了。最終,我跑到一個超過自己可以想像的距離!」

接著牧師又說:「這是下一代中國宣教的模式,我們需要合作。當中國教會邁開宣教的步伐時,有些人可以跑得很快,甚至追上前面的人;也有些人需要幫助,才能慢慢加快腳步。」

「我相信當我們一起往前走,絕對可以比獨自前行走得更遠。」這位牧師以堅定的語氣說。

幾個月後,湯姆有機會和很多對中國宣教有負擔的國際差會交流,他們有些參與中國宣教多年;有些才剛開始投入。這些差會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是中國教會的伙伴。」他們熱烈地分享各項計畫,雄心勃勃地想在中國拓展更多事工。

當湯姆與中國朋友討論這樣的伙伴關係時,他們的回應卻是:「對,我們和這些國際差會一起同工。」但沒有一個中國領袖會用「伙伴」來形容他們與這些差會的關係。

湯姆忍不住問其中一位中國領袖:「你可以跟我分享你們和這些國際差會是怎樣的關係嗎?」

這位中國領袖用了一個故事向湯姆解釋:「這些來自海外的差會帶著他們事先做好的「蛋糕」來到中國,還用了最好的銀盤盛。」

「他們問我們想吃這蛋糕嗎?我們當然想要啊!因為看起來很好吃,事實上味道也真的很棒。」他接著說:「可是,有人知道我們也想在中國做「蛋糕」嗎?我們非常歡迎他們,也很喜歡這些蛋糕,但我們更渴望可以參與烘培蛋糕的過程,親身體驗在廚房裡將材料混合在一起,有份參與在完成這個蛋糕的事上。」

今天中國教會正在成長中。14億人口是個非常龐大的數目,而目前基督徒人數只有大約1億。同時,中國也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未得之民,尚有許多群體至今尚沒有屬於自己的母語聖經,他們多數是住在偏遠地方的少數民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人口大約1億,目前只有不到200萬基督徒。

50、60年代,當海外宣教士和宣教機構被逐出境以後,從那時起,稚嫩的中國家庭教會只能一路摸索、跌跌撞撞地走上宣教的路。

至今中國家庭教會參與宣教20年左右,卻已是全球主要的宣教士出口之一。中國教會曾在患難中經歷神的祝福,現在他們也成為世界的祝福。但中國教會不期待獨自完成,他們發現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渴望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宣教團隊學習。

一位中國領袖呼籲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福音禾場,未來30年,中國會擁有最多的非信徒和未得之民,宣教工作不只需要中國信徒,而是需要全世界的教會共同完成。」

我很幸運,曾有機會在不同地方、不同時段,親眼目睹中國教會在宣教上一點一點地參與。

1. 稚嫩但方向明確的宣教機構

我認識羚峰(化名),因為他是《宣教日引》在中國的發行網絡之一。2006年,他第一次接觸到《宣教日引》,覺得這本以族群而非以國家來撰寫的禱告資料很好,便主動聯絡我們,希望可以引用《宣教日引》的資料,動員更多人為未得之民禱告。

不知不覺,他忠心地出版《宣教日引》,鼓勵人參與代禱服事,已經超過10年了。至今依然持續著,從來沒有間斷過一期。

那年他聯絡我們的同時,也正在籌備要開始一個國內的宣教差會,他的感動就是要先以禱告來開始宣教事工。後來,這個宣教差會與其他海外宣教機構配搭,至今已差派很多宣教士在東南亞、南亞和部分東亞國家服事。

除了這個宣教差會,如今在中國大約有20、30個如此的跨文化差會,雖然大部分都還很稚嫩,也有許多軟弱和不足,但他們卻勇敢起步了。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從海外宣教團隊身上,學習烘培更適合中國的蛋糕。

2. 願意操練屬靈生命的教會

中國教會為了完成觸及全世界的宣教事工,早在10多年前便專注於興起年輕的一代,在不同的城市建立了幾千間教會,裝備年輕人去接觸中國近500個未得群體。

2009年,我有機會去到上海,不只看到她繁華的一面,也看到繁華背後追求物質享受的拜金主義濁流;看到人在經濟急速成長中,很容易忽略靈性的需要。

然而,我看到的不只這些。在一個下雨的早晨,我隨一位弟兄來到鬧區中的一幢高樓內。在一戶普通居民家中,小小客廳有10多位年輕人在靜默靈修,接著一起敬拜、禱告和查經。這是傳說中的家庭教會嗎?似乎又和我刻板印象中的家庭教會有些不同。

那年,在上海有上千個由35歲以下的年輕人構成的聚會處。我去參加的是其中一個教會全職同工的日常晨更,他們在繁華拜金的社會中,選擇過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

聚會地方是一個弟兄的私人產業,這樣的樓層在上海值不少錢,必須有一定經濟能力才能擁有。這個弟兄信主前是成功的商人,這幢產業是他當時賺來的;他信主後毅然放下這一切,把這地方奉獻出來成為聚會處,並且召集全時間服事同工一起操練屬靈生命。

他告訴我:「要對付忙碌的城市生活,最重要是內心回歸安靜。我們要好好親近神才不會迷失。」

今天的家庭教會所面對的不再是監禁、流放、批鬥、喪失工作等外在迫害,而是金錢、名聲、權力、感官享受等世界價值觀的侵蝕。如何抵擋這些誘惑,堅持跟隨基督,成為中國教會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這位弟兄曾經也享受過很豐厚的物質生活,如今他捨棄這一切,帶領一群同工在上海這個繁華都市,過著世界所棄絕的簡樸生活,專注於建立深厚的屬靈生命。他所做的,是當時也是現在和以後,中國城市家庭教會最需要關注的。

3. 朝氣蓬勃的短宣隊

10年後我再回到中國,這次是去昆明。我和一群來自某城市家庭教會的短宣隊相處了一段時間,他們大部分都是80、90後大學生。這間教會有10年歷史,剛開始參與宣教,從上宣教課程開始,然後差派短宣隊出去服事。

這一次,這群年輕人從家鄉坐火車足足32個小時才來到昆明,會在這裡停留15天。每天晚上他們睡在帳篷裡;白天就去幫助一個麻瘋病患的家庭修建水管。他們不只願意付代價服事人,還很慶幸、很喜樂地告訴我:「我們教會很多人想參加短宣,我們很幸運可以有機會被選上參與這次的服事!」

我想起那年在上海認識的家庭教會同工。那時年輕的他們也是如此願意付上代價來跟隨神。10年過去,中國家庭教會不只沒有老化,還有那麼多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願意參與服事!

烘培一個新蛋糕

過去200年,中國曾經接受了2萬多名宣教士,從一個福音未及之地,到現在有幾千萬的信徒,宣教前輩用血和淚在中國結出了疊疊果實。2015年,中國教會提出要在2030年以前差派2萬名中國宣教士的異象。他們看見過去是「福音入中國」,現在應該是「福音出中國」的時候了。傳統家庭教會、團隊型家庭教會、城巿新興家庭教會及專業人士基督徒,全部聚在一起共同推動宣教運動。

這些年,我無論去到中亞或非洲探訪時,都會遇到來自中國的年輕宣教士;在中東、印度和孟加拉,也有一批一批中國的年輕宣教士前仆後繼、義無反顧,願意付上代價投入在最艱難的宣教前線,委身地服事神。

今天,中國將會有一個「新的蛋糕」,是由中國教會和海外宣教差會共同配搭完成!

因為這個任務太巨大,不是一個人或單一國家可以獨自完成的。

宣教士傳記(一)揚天民 Paul Hattaway, missionary biography

揚天民從小在紐西蘭(New Zealand)長大。小時候的他十分頑劣,有一次把姐姐氣得要用枕頭把他悶死!高中時期,他不改頑劣性情,師長屢勸不聽之下,學校只好要他退學。校長在他離開學校之前生氣地對他說:「你的存在根本是在浪費氧氣!」

接下來的幾年,楊天民四處打零工度日,他找不到人生的方向。1986年,他決定搬到澳洲(Australia)生活,但一樣不能好好工作。有一段日子,他甚至淪落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人。

後來,他在一間倉庫找到工作,有一位同事邀請他去教會。揚天民答應了,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找到非常多嘲笑基督徒的理由。但結果卻是他在教會感受到神對他的愛,柔軟了他的心。1987年,他決志信主,從此生命有了清晰的方向。

揚天民曾在「亞洲豐收協會」(Asian Harvest)一篇自傳文章提到:「信主以後,一股責任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就好像我剛發現治療癌症的方法,迫不及待想趕快告訴大家。」

有一次,朋友帶他去一家基督教書局,他購買了一本吸引他的書《普世宣教手冊》(Operation World),那是一本介紹世界各國需要的禱告指南。揚天民十分驚訝世界上有那麼多需要,不久他便回應了中國的需要,開始積極參與將聖經偷運到中國家庭教會的事工。



天父,祈求在今天依然有為了治療世界的「癌症」而不計代價的人。「豈不是要你把食物分給飢餓的人,將流浪的窮人接到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而不隱藏自己避開你的骨肉嗎?」感謝神差派人把無家可歸的揚天民帶回家,徹底翻轉他的生命,讓他現在成為一位影響宣教事工的關鍵領袖。但願有更多人奉差遣去接觸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因耶和華的慈愛,我們不致滅絕,因祂的憐憫永不斷絕。哀3:22

憐憫---雖然大家基本上把神看為男性,但聖經記載「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造男造女」,因此神的形象就不會只在男性身上找到。

raham這個重要的希伯來字是「有憐憫心腸、得到憐憫或施憐憫」的意思。這是神第一個用來描述自己的字(出34:6)。還有一個希伯來字的拼寫也是raham,意思是「子宮」。raham也曾在創43:30用來描寫約瑟對弟弟那份激動的愛,字面的意思就是「他被子宮淹沒」了。

神最重要的心腸是很深的溫柔和同情,一個很典型的女性特徵。神不只擁有勇士和審判官等男性形象,也擁有如母親般溫柔養育、自我犧牲、賜我們生命的特徵。

人類長久在父權社會的體制中迷失了,如今我們需要恢復神造人的真正框架。如果我們想要效法神,就必須先認識原來憐憫和管教是相輔相成的。當你的生命少了憐憫時,就只反映神創造你應有的樣式的一半而已。

本期的每日讀經靈修,內容採用自TODAY’S WORD A Devotional based on the Greek and Hebrew texts Written by A. J. Moen, Ph. D 可上網訂閱 http://www.atgodstable.com